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 黄山籍地球物理学家张逢铿辞世!

张俊杰 黄山日报 2022-07-16


连日来
黄山人的朋友圈被一个人的去世所刷屏张逢铿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他的老家就在歙县南乡的岔口镇庐山村张逢铿博士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1922年2月出生于歙县岔口镇大坑源十八谠村(庐山)1958年到1960年他前往南极科考成为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南极有以其姓氏命名的“张氏峰”。

张逢铿1929年入村中初级小学破蒙1935年在岔口大洲高级国民小学毕业考入休宁万安省立徽州中学(今休宁中学)读初中。张逢铿读书聪慧过人1937年秋刚读满初中二年级直接考入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1940年秋在该校高中毕业进入国立湖南大学

张逢铿祖居生前,张逢铿博士深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注重乡朋情谊。他始终热爱祖国,曾特意带孩子回乡,以培育子女的爱国、爱故乡的情感。改革开放后,张逢铿曾四次回到家乡。

第一次是1980年,张逢铿应国家地震局邀请回国讲学访问,10月10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歙县,受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

第二次是1993年7月,张逢铿带着30岁的儿子张景然回家乡。此前的1992年,70岁的张逢铿已经从美国国家水利研究中心退休。第三次是1994年夏天,张逢铿与夫人熊晓舒一道回来,这次上了黄山,还抽出时间参加歙县县政府召开的座谈会,深入歙南深山里考察黑钨矿。第四次是1996年,张逢铿应国家地震局之邀,参加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纪念,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张逢铿一行。他在8月6日访问了母校湖南大学后又转道家乡访问徽州师专,与黄澍等老同学欢聚,以陶行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题赠学校,期望其能办成综合性的黄山大学。

张逢铿先生长期旅居美国,但对家乡一直牵挂和关心,他曾来信给张俊杰(左一)称,他小时候兄弟姊妹就在那房子(祖居)里玩,也希望自己的奋斗经历能够给家乡后辈一点激励,希望能把老房子修缮一下,作为其祖居陈列一些照片和物品。

昔人已乘黄鹤去

张逢铿博士为家乡争光为中国人争光愿您一路走好

张逢铿博士生前



延伸阅读

伯父张逢铿及其祖居

张俊杰

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的故乡,在歙县南乡的岔口镇庐山村。这是一个建在半山腰的风景秀丽的小山村,人口两三百,民居多小巧。进村穿过小巷,顿时豁然开朗,只见三幢高大的住宅连成一排,这就是2017年黄山市人民政府刚刚颁布的市级重点文保单位“张逢铿祖居”。取名“祖居”而非“故居”,乃是因为96岁高龄的张逢铿先生依然康健,寓居美国。

张逢铿是我伯父。祖居位于庐山村最南边,门前有颇为宽阔的晒场,俯瞰山下翠竹绿树环抱,凭眺远方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屋旁有古樟枝繁叶茂,庇佑着张家老屋平安穿越了百年时光,见证了这个书香门第的代代繁衍。这三幢徽派民居建于不同时期,最早的东边两幢大约建于清中期,最晚的西边一幢大约建于19世纪中叶,是张逢铿祖父张承贵所建。其时家族兴旺家境殷实,但受地形所限较两幢老宅稍小。由于修建较晚,家人称之为“新屋”。幼年张逢铿大多在此屋居住。2016年4月11日,伯父张逢铿在给我的信中说:“我小时所住的那幢是我祖父(你的曾祖父)承贵公所建。”

庐山为张氏村落,据歙县文史专家张恺考证,这里张氏属于满田派,甲道十五世由满田迁往武阳,二十五世由武阳迁往抽司,三十世节礼公迁往庐山,三十一世起确定了20个排行字:初德尚正弘,朝庆衍承源,逢景运善徵,安享遇嘉祥。张逢铿曾祖父为三十八世,生两子张承贵、张承隆(又名张云锦,字绣文)。从张逢铿的祖父那一辈开始,这一脉张氏家族日渐显赫,尤其是张逢铿叔祖父张云锦(张承隆)考中举人后。张承贵、张云锦俩兄弟为家乡做了许多善事好事,出资修建了从山底到庐山村里的青石古道,并在半岭建一路亭。据有心人悉心数过,以亭为界上下分别有石阶366级和365级,寓意平年和闰年的一年时光,祝愿村人岁岁平安。

张逢铿祖父张承贵生有两个儿子——四十世之张源恒(张逢铿之父)、张源均(张逢沛之父)。张逢铿出生于1922年2月12日,其父张源恒有五子一女,张逢铿排行第五,家乡人昵称“老五”。张逢铿的叔祖父张云锦(1866-1918),为清末癸卯科(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乡试举人,授文林郎、拣选知县。文林郎为清代文官散阶,正七品;拣选知县即待选知县,非实职,但正七品文林郎却是实授的。张云锦中举于清末,虽未做过正式官员,但他为故乡歙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歙县志》载,他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继清末翰林许承尧创办新安中学堂后,创办了皖南首个山区师范学堂——歙县双溪师范学堂,招收本地秀才十余名,开设经学与科学两门课。两年后,又响应清末“兴学四大家”之首张之洞的倡议,创办了大洲源第一所具有近代教育意义的学校——公立大洲高等小学堂,并在歙县三阳坑私立崇诚两等小学堂兼任堂长。从这所公立大洲高等小学堂里,走出了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有“江南一枝竹”之誉的新安画家吴皖生,还有自家孙儿辈的张逢铿。

张逢铿1929年入村中初级小学破蒙,1935年在岔口大洲高级国民小学毕业,考入休宁万安省立徽州中学(今休宁中学)读初中。张逢铿读书聪慧过人,1937年秋刚读满初中二年级,就直接考入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校址在屯溪柏山寺。1940年秋在该校高中毕业,成绩优秀,获教育部保送,分发国立湖南大学。1944年秋从湖南大学矿冶系毕业,由当时的国家经济资源委员会分配前往大西北,参加玉门油矿开发,担任老君庙矿场助理工程师。1947年4月调往东北鞍山钢铁公司,途径北京时拜访了老乡清华大学教授吴景超。1948年10月调往上海中国石油公司,不久请调去台湾中国石油苗栗油矿勘探处工作。

1952年12月,张逢铿由台湾经香港赴美国深造,入新墨西哥州矿业工程学院,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54年转学至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学习地球物理探矿和地震学,师从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麦卡文博士。1957年从圣路易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接着在圣路易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1958年获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伊利诺伊州南部地层的探测》获美国中西部矿冶工程学会论文竞赛一等奖。此时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正在开展,张逢铿在导师麦卡文博士举荐下,以自身的学业素养和努力争取,经过高标准的体能考核,最终获美国科学院之聘,参与1958—1960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南极探险工作。

张逢铿参加的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南极研究计划,是国际地球物理年中著名的“探冻第四号计划”重要部分。他所在的这支科考探险队基地是南极拜德站,这是美国的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位于南纬80°、西经120°,已经接近南极点,气候极为恶劣。张逢铿一行来到后,站上有13位科学工作者和10位后勤人员,张逢铿担任了这次探险的地震测勘队长。

从1958年11月10日踏上南极,直到1960年3月返回美国,张逢铿在南极进行了连续15个月的科学考察。当时在南极的一切活动都极具风险,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南极探险。不过经受过大西北锻炼的张逢铿,以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坦然面对,他在《忆南极探险》中说:“十五个月的南极生活,真是人生中一次极不平凡的经历,我喜欢我的工作而并不感到艰苦。”

1960年从南极返美后,张逢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赞誉。美国政府向张逢铿颁发了奖章、奖状,并于1963年2月8日决定,以张逢铿的姓氏为南极一座山峰命名。“张氏峰”的地理位置为南纬77°44′、西经126°38′。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姓氏为南极山峰命名。

张逢铿南极探险的报道,最早出现在菲律宾1959年第44期《新闻天地》周刊上,以张逢铿作为封面人物,标题为“第一个在南极探险的中国人张逢铿”,同期发表杨养德的文章予以介绍。国内最早报道的是《安徽日报》,1989年5月18日四版头条发表记者鲍义来的文章《首登南极的中国人是谁》。此后,1992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又以《张逢铿及南极“张氏峰”》为题介绍,《文汇报》《海外星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也相继报道。21世纪开始,张逢铿的名字进入语文教材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在《科学探险的壮举》的阅读指导中有问答题:世界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人是谁?(答案: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的人是谁?(答案:张逢铿,原籍安徽歙县。)

改革开放后,张逢铿曾四次回到家乡。第一次是1980年,张逢铿应国家地震局邀请回国讲学访问,10月10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歙县,受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第二次是1993年7月,张逢铿带着30岁的儿子张景然回家乡。此前的1992年,70岁的张逢铿已经从美国国家水利研究中心退休,他说:“我这次带景然儿回来观光、探亲、祭祖,为的是让他对祖国对家乡有个了解,以后他就可以单独回来。我已经老了,但是景然应该认得故乡。”第三次是1994年夏天,张逢铿与夫人熊晓舒一道回来,这次上了黄山,还抽出时间参加歙县县政府召开的座谈会,深入歙南深山里考察黑钨矿。第四次是1996年,张逢铿应国家地震局之邀,参加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纪念,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张逢铿一行。他在8月6日访问了母校湖南大学后又转道家乡访问徽州师专,与黄澍等老同学欢聚,以陶行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题赠学校,期望其能办成综合性的黄山大学。

1996年,黄山市政协向市政府提交建议:“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他不仅在科学事业上成果卓著,而且对祖国、对家乡怀有十分浓厚的感情……授予张逢铿先生荣誉称号,将有利于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7年3月20日,黄山市政府决定授予张逢铿“黄山之友”荣誉称号。2002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庐山小学更名为歙县张逢铿小学,12月30日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

张逢铿夫妇现在居住在美国南部的小城维克斯堡市,独生子张景然出生于1963年5月14日,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现在旧金山市开了建筑师事务所。2008年7月20日张景然有了女儿,张逢铿老人将孙女取名张运华。儿子和孙女均按徽州传统辈分取名,真是身居海外心系故乡。他说:“歙县庐山是我生长的地方,它的一草一木都值得我怀念。家屋前那株红桂花树,每当10月来临时散发的扑鼻花香;祖墓旁的那株蜡梅树,每当下雪时的怒放,都使我深深地难忘呵!”近年来,老人牵挂的是将祖屋开辟为首登南极洲中国第一人张逢铿南极探勘陈列馆,以期激励青年一代为国家、民族和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18年1月15日,笔者收到伯父张逢铿寄来的贺年卡,署名“九五伯父张逢铿、八六伯母熊晓舒贺,2017年12月23日”,还有老人手书的朱伯庐治家格言,九十多岁高龄仍能写如此漂亮的小楷,可见身体依然康健,实乃我辈之福也。


图片来自新安眼
        快闪

《我和我的祖国》欣赏

猜你喜欢推荐阅读↓

这个黄山人了不起!马化腾“奖励”他300万

安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将进驻黄山!附举报受理方式

鼓掌!黄山这里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社保未及时办理、电瓶车逆行频繁怎么办?在建工地灰尘严重没人处理?

责任编辑:汪鼎

黄山日报微信公众号

黄山日报新闻客户端

黄山日报官方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